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李俊
今年是中央提出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第十個年頭。融合十年,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萬眾篤行,推動我國融合發(fā)展水平躍居全球最前列。
今年也是媒體融合發(fā)展下一個十年的新起點。新十年如何再出發(fā)?這是擺在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題。在元宇宙、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浪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代中,我們需要給出響亮的回答:“內容創(chuàng)新”是再出發(fā)的根本和底色,也是使命和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融合發(fā)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是主流媒體中最早成立的專門從事新媒體建設和媒體融合工作的機構。十年來,我們經歷了社交媒體的繁榮、短視頻的流行、人工智能的爆發(fā),從試驗田一步步成長為新媒體主陣地,最深的體會是,內容創(chuàng)新是一切創(chuàng)新的根本和出發(fā)點,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傳媒如何變革,承載著先進文化、主流價值的優(yōu)質內容永遠是主流媒體安身立命之本,而以話語創(chuàng)新譜寫主旋律則是全媒體時代內容創(chuàng)新的起點和根基。
最近,我們推出話語創(chuàng)新專欄“千筆樓”,播發(fā)《記者手記:在總書記心中,這個會“具有標志性意義”》《今日玉麥,如你所愿》《關于長津湖,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這種做法,是新的形式主義》等一批爆款刷屏之作,引發(fā)網友共鳴,被廣泛轉發(fā)和點贊。推出“千筆樓”創(chuàng)新專欄,是新媒體中心落實新華社社長傅華同志有關“話語創(chuàng)新”要求,在媒體融合下一個十年的探索和嘗試?!扒ЧP樓”已成為全社新媒體話語創(chuàng)新的窗口和陣地,聚焦社會重點熱點難點,持平常心、說家常話,發(fā)揮“手機上的新華社”矩陣覆蓋10億用戶的傳播優(yōu)勢,形成強大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
一、內容創(chuàng)新要“在場”,要還原感性地在場
在場是記者的天職。腳下有泥,心中有光,才能筆下有神。從重慶抗洪救災里“沒得問題”的沙啞聲音,到貴州村支書離任時村民含淚相送“真的舍不得”的感人場景,從西藏阿里獅泉河鎮(zhèn)野狼扒帳篷的艱難堅守,到山東淄博長者食堂“一碗飯”的溫暖善意,一條條熱搜見證了記者本色——只要采訪深入了,話語創(chuàng)新水到渠成。
在場是記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督袢沼覃?,如你所愿》記錄了幾代新華社記者對玉麥鄉(xiāng)的執(zhí)著——從1979年記者群桑的偶遇,到1997年騎馬走了三天成為第一個到達玉麥的攝影記者索朗羅布,從幾個人的“中國人口最少鄉(xiāng)”到三代人見證的“今日玉麥,如你所愿”,新華社記者是抵達新聞現(xiàn)場的歷史記錄者,也是歷史的推動者。
在場也是輿論斗爭的好方式。在《在印度,中國記者太難了》里,新華社記者胡曉明娓娓道來。他常駐印度6年,常年扎根一國有利于駐外記者開展工作,卻成為印方下達“驅逐令”的說辭。離印之際,他不禁感慨,中國記者苦印度簽證久矣,在印度工作真是太難了!
在場,還要還原感性的在場。我們運用新技術不是為了秀肌肉,而是讓新聞更加有力量!《微電影:小事大時代》以“廁所革命”為觀察點溫情道出家國之變;《你好,二十大!跟著連線看中國》首次運用5G技術報道黨代會,“沉浸式連線”傳遞新時代之聲;《六十萬米高空看中國》用衛(wèi)星影像記錄了脫貧攻堅、高質量發(fā)展帶來的歷史巨變,衛(wèi)星的宏大敘事與基層一線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強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們發(fā)揮新華社全球布點優(yōu)勢,發(fā)動一線記者擔綱,在夾敘夾議中融入鮮活見聞與剛“出爐"、冒“熱氣"的現(xiàn)場采訪。注重現(xiàn)場、強調當場,面對社會重點熱點迅速介入,不缺位、不回避、不失聲,有力有效引導輿論。
二、內容創(chuàng)新要“在線”,要感同身受地在線
感同身受地在線,是新媒體的基因。搞好網上傳播,準確引導輿論而不“翻車”,必須知網民、懂網民,與網民感受同頻共振。響應網絡新聞熱點,首先把功夫下在調研上,第一時間了解網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說,從中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
當網絡熱播淄博燒烤的時候,我們說,《給淄博燒烤,潑一盆“冷水”》,肯定淄博“自降熱度”行為,指出“與有的地方唯流量論不同,淄博保持著一種難得的敬畏”;當河南瓦崗寨鄉(xiāng)政府打開大門讓農民曬糧食的時候,我們說,《這麥子地毯,比什么裝修都好看》,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當網絡標題黨以“退林還耕”誤讀國家政策,我們說,沒有退林還耕,只有“整改復耕”。千萬別被一些不準確的提法混淆了概念,動搖我們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政策。
在線,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網絡素養(yǎng),本質上是走好群眾路線的新渠道、新能力。不在線,難以互動,不能共情,無法共鳴。
三、內容創(chuàng)新要“在理”,要直指人心地在理
直抵人心的在理,是主流媒體的品格。新聞作品突出正確導向,把深深的道理淺淺地講,把話說到網民心坎上。起承轉合是需要的,但關鍵是看到真問題,講明真道理,說到人心坎上。
《記者手記:在總書記心中,這個會“具有標志性意義”》。這樣說理:天下黃河為何唯富一套?答案就在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善用自然之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題中之意,也是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中國智慧。
《關于長津湖,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這樣說理:對自己不利的虛無,對自己有利的不虛無;自己不喜歡的虛無,自己喜歡的不虛無;有流量的虛無,沒流量的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可見一斑。
《跟風制造文旅局長“網紅”,請適可而止》這樣說理:地方著急發(fā)展文旅產業(y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在于跟風炒作,而是要著眼長遠,練好內功。這可比推“網紅”文旅局長要迫切得多、重要得多。
在理,才能引導輿論。在理,才能樹立標桿。
以思想為引領,以文字為起點,善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不斷推動新媒體時代話語創(chuàng)新,在眾聲喧嘩中定基調,在思想激蕩中立主腦,在人流涌動中豎標桿,這是我們奮力推進內容創(chuàng)新、話語創(chuàng)新的思考與探索。